👆 懂不懂艺术都看得懂的_象外满江红配资
张观鹿 起飞 170x170cm 布面油画 2025
本文图片由艺术家本人提供
康学儒作文,张观鹿画画,但他们其实是一个人。
一般人都觉得,画画的张观鹿像写作的康学儒,但他自己觉得,写作的康学儒更接近画画的张观鹿。
“对我来说,绘画语言更加自由;而写作,在当下大都是言不由衷。”他说。
这篇小问答,因为呈现的是绘画,所以下文还是以张观鹿为主角吧。
第一次看观鹿的画,是去年在798的“空间站”。个展“惊奇的房间”,展馆四壁挂得满满当当,有点法国沙龙时期的作派。
画里也是满满当当的——塞尚的圣维克山和苹果,马蒂斯的桌椅和屏风,莫兰蒂的瓶瓶罐罐,库朗布西的雕塑,柯布西耶的扶手椅和伊姆斯的休闲沙发,等等,都被移植入画面,重构为艺术家心中眼中的“惊奇的房间”。
展开剩余97%惊奇的房间2 180x150cm 布面丙烯 2023
二十世纪的现代主义思潮涵盖美术、建筑、室内和家居设计、音乐和舞蹈等等门类,大师辈出,影响深远而至今未绝,对于从艺者、艺评人而言,是一笔宝贵的遗产,值得大力挖掘,活学活用。
张观鹿所做的,是对现代主义的“乾坤大挪移”。按照他的说法,是“引用”和“用典”,是如本雅明曾经想做的那样,完全引用他人的著作而绝不创造任何一句话来写一本小说,或如王安石那样,集前人的诗文拼凑重组为新的《胡笳十八拍》——以一场严谨的游戏书写一代才女蔡文姬的坎坷人生。
值得指出的是,不是模仿,也不是挪用(Appropriation,利用预先存在的对象或图像,对它们没有或很少转换之后用于新的创作),张观鹿强调:“我的绘画不是自然的模仿,它们全然来自于艺术史和知识系统。古今中外的美学并置,雨伞和缝纫机在手术台上相遇,一种真正的审美平等,一种百科全书式绘画。”
进而言之,他是用一种温和而非反讽的语调,复活/激活艺术史的图像及其遗产,通过适当的引用和用典,将过往图像从石化的形象中拉扯出来并置于新的语境。“让其焕发新的光彩,生成新的意义,这不仅是方法,也是文化职责所在。”
抛开对模仿、挪用、引用、用典等术语的辨析,回到观看本身,你会发现——观看张观鹿的画,有着索引派辨认艺术史图像、开盲盒般的乐趣。
这种乐趣,无需重新转译为文字,因其多半是昭著而浅显的——张观鹿在图像的引用上并不采用“生僻字”,而是通过已经在图像传播链条中相对主流的符号,采撷并排列组合为新的图像。
这一方法,固然有其作为四川美院艺术史专业背景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如其所自述的,是在书写言不由衷的当下,通过绘画来“说话”的一种策略和进路。
2013年,作为艺术媒体主编的康学儒/张观鹿,希望打破一点常规,开始在纸上用绘画/图文结合的方式,写杂志的卷首语。这个系列后来被命名为”红黑“系列,从彼时已可见他对现代主义作为一种历史资源的兴趣,以及将历史图像与当下现实进行结合的能力。在这一系列中,细看便可发现当时的热点新闻事件是如何被他以图像的形式穿针引线地定格在画面上。
绘画的真理轻轻吹过 A3水彩纸 综合材料 2014
若干年后,当公共性的书写/发表空间日益逼仄,康学儒也逐渐朝张观鹿的身份转向,直接的批判少了,但对自由和想象的表达更明确了。
广场(一个值得在全球视野内进行社会学研究的命题);
奥特莱斯 200x200cm 布面丙烯 2021
对称性(直指宗教神话权力关系视觉化和普适性视觉安排原则);
绿玉 198x168cm 布面丙烯 2022
社会主义美学(在过去百年里被搅成一锅粥的意识形态和美学命题);
马列维奇研究:左导师 195x120cm 布面丙烯 2021
苹果和女人(背后的神话、性别谱系及权力关系映射);
减肥女神广场舞 186x138cm 布面丙烯 2015~2020
房间和道具(个人场域内的群己权界定论和内生想象力空间)……
现代启示录 100x80cm 布面油画 2024
张观鹿所选择的绘画“主题”,虽然是艺术本体的,带着一个老编辑惯有的做选题的方法论,但也是公共取向的,带着一贯的知识分子的情怀。
在“惊奇的房间”的自述中,张观鹿说:“如果给我一张足够大的纸,我就能画满整个宇宙。”但与这句浪漫化的自述相比,我更喜欢他在下面的问答中所做的另一表述:
“大多时候,我是主题先行,就是有话要说。我不是那种完全凭感觉的表现性艺术家,也不是那种炫技术的学院派。当代艺术,应该是态度大于艺术。”
我对观鹿的绘画并无甚高见,只觉得看起来好玩,且近作的美学“成分”更浓了,这倒形成了一种反差:一个话挺多,也喜欢喝点小酒以浇胸中块垒的人,是如何把直白和尖锐搁置起来,同时在雅致协和的构图和色调中,坚持有教养地、轻快地说一点年轻时的轻狂话的。
后面还是让大家看小问答吧——问答上个月就完成了,但他反复修改了好几遍,不愧是在媒体干过,对自己笔下的话,是谨严而自珍的。
张观鹿
生于甘肃定西
2008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
现生活、工作于北京
象外 x 张观鹿
〇满江红配资 :康学儒、张观鹿,哪个更“像”你?
Z :创作的张观鹿更像写作的康学儒,别人大都是这么看的。但我自知,写作的康学儒更接近画画的张观鹿。
同时也是一种身份的告别和转变。我现在既不策展也不写作,所以就该把策展和写作的身份还给康学儒,而将张观鹿编辑成成一个纯粹画画的。这样也免得总有人认为我既当裁判又当运动员。
这很奇怪,艺术史上,那些现代主义的英雄们,蒙德里安、马列维奇、康定斯基等,他们集创作、著述、办杂志、策划活动、创办学校等于一身,不知道裁判运动员论者如何来划分这些艺术家。
〇 :你觉得自己是一个怎样的人?
Z :我思我时既熟悉又陌生,似乎这是狡辩;但是确实我又找不到合适词语来概括,哪怕是用语言来描述,也难为其难。
我怕我说出的任何一个词都会遮蔽其他无数种我还没有被压迫出来的形态。我觉得一个鲜活的立体的人是在事件中形成和产生的。人的一生是由连续的事件所构成,面对不同的事件,人会呈现出不同的面貌和状态,甚至是与平常完全相反的品性和格局。这就像《百年孤独》里第一代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一样,如果没有斗鸡场杀人事件,他就不会成为探险家。如果没有吉普赛人的杂技团,他就不会成为科学家。这样看来,人就是事件集成体。没有事件,就没有人。谁会记得一个没有任何事件缠身的人呢,历史更不会记得。
〇 :记忆犹新的小时二三事。
Z :小学二年级,描摹了一幅《农村小景》,获得了学校书画比赛的奖状。从此误以为上帝给了我画画的天赋。所以,鼓励当然重要,但不要盲目鼓励,它真的会改变一个人的一生。
小学四年级,因为绘画资源实在贫乏,唯有小学历史课本中的插图可拿来作为参考,所以书里的插图基本被我描摹了一遍,比如屈原、杜甫、李时珍等,其中包括秦桧。我自豪地将这些拿到班上给同学们炫耀,突然,有同学指着秦桧说你怎么能画坏人呢!那时我们都还是天真少年,而他竟然如此敏感于政治的立场。
如果那个时候学校是鼓励他而不应是我,中国可能自此就多了一位坚定的左派社会学批判者,至少在艺术家金锋让秦桧站起来的那件作品中,他一定会有话说。
〇 :你的家乡甘肃定西是什么样的第一个地方?
Z :我们也是“两河流域”——定西有两条大河:洮河和渭河。沿洮河一线,产生了历史上赫赫有名的马家窑文化。渭河经天水进陕西,造就了誉满天下的八百里秦川。
但是,正如清澈的渭水与两岸苍莽的黄土,深厚和积弱,苦难和富足在这里齐头并进,定西是一个十年九旱,被联合国评为最不适宜人类居住的地方。
〇 :你小时候的教育资源怎么样?尤其是美术这方面。
Z :那时不仅仅是教育资源,各种资源都处于一种赤贫状态。大家刚从饥饿状态熬到能填饱肚子的状态,心安理得、听天由命地活着,是周围人唯一能看得见摸得着的生存状态。
至于美术,只有小学课堂上一周一次的美术课,我们叫画图画。我从没进过,也没听说过有少年宫之类的兴趣班。直到后来上高中,进了城才知道有素描、水彩,以及美术学院这么高级的东西。
〇 :后来怎么去四川美院读美术史了?
Z :因为画历史插图,自然而然就喜欢读历史。后来知道了川美还有美术史这个专业,我天真地认为这不就是我所喜欢的历史和艺术的二合一吗。直到进了美院,才意识到我对美术史这个专业曾经有多大的误解。
八骏图 300x150cm 布面丙烯 2020
〇 :那时候对美术史的理解是怎么样的?会有一些浪漫想象吗?读完四年,包括后来,对美术史/做研究这事儿有没有什么新的想法?
Z :哪有什么想象,我们专业有人因为没能上绘画系而失落,甚至看到绘画系的人就感到自卑。我的感觉是很多人浑浑噩噩地聚在一个叫学校的地方,迷茫地度过四年,然后各奔东西。但我很感谢我的母校,如果不是川美那种包容的、义气的、充满人情味的教育和关怀,我可能现在也做不了艺术。
〇 :你是2008年之前来北京的吧?当时对北京什么感觉?
Z :2007年我们班大三暑期到北京考察,那是第一次来北京。我们去了北京各大景点,以考察的名义。记得我们住在学院路中国地质大学一家宾馆——一个又潮又热的地下室。但最烦躁的是,穿过房间的几个下水管,发出密集声响,彻夜不停。后来我们去了798,其它同学考察完了就回住处了。我在一个师兄的带领下去谈工作,谈完工作,天已经黑了,就在酒仙桥坐公交往海淀赶。一路上分不清东西南北,不知道问了多少路人,才提心吊胆地回到住处。但好在暑假快要结束的时候,我在老家接到北京打来的电话,让我到《艺术地图》杂志上班。就这样,我又来到了北京。从此就飘在这既熟悉又陌生,既真实又魔幻的城市。
〇 :对于80后来说,2008年应该算是观察和体验中国社会剧烈变化的一个分水岭?
Z :2008确实是一个见证奇迹的时刻。
每个人脸上都挂着笑容,都对明天以及对未来充满不切实际的想象。很多人会为明天的梦想而孤注一掷,放弃很多来北京打拼,这跟现在的躺平完全就是两个极端。
那时候亲眼目睹好多艺术家一夜暴富,再见证了不久的将来他们漠然消失。你看那些早期成功艺术家的简历,2010年之前,他们都是在巴黎、柏林、汉堡、维也纳、圣保罗、彼得堡、纽约等国际大美术馆参加展览。现在除了极个别艺术家还能在国外画廊展一下,美术馆的展览基本没了。有些事一旦过去,就再也回不来了。你以为是暂时的停摆,实则是永久的别离。
老鸟和新鸟 37x52cm 纸上综合材料 2024
〇 :你觉得自己算是一个关注社会现实、新闻报道,关心公共议题的人吗?
Z :现在网络这么便捷,不由得都会去关注。以物喜,以己悲。忧其事,怜其人。尽管做不到罗素那样对人类苦难痛彻肺腑的怜悯,但至少怜悯之心还有,对我们生活在其中的这个社会的感触还有。有时真是,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我所经历的生活也让我无法假装成一个精致的金丝雀,生活在美好的舒适区。
〇 :自己开始搞创作是什么时候?有什么契机?
Z :2013年我在《艺术时代》杂志工作,杂志每期都例行公事在前面放一篇主编的话。但写了两三年以后,我好像也没有那么多的话非要说。另外觉得作为一本当代艺术杂志,我们能不能把它做得更大胆、更当代、更好玩一点。正是在这种冲动之下,我用工作常用的红黑签字笔,文图并茂的编辑了一幅画,或者说画了一篇文章。
所以我的创作从一开始就可能和其它人不太一样,我的绘画有着明确的功能和目的,伴随着叙述而展开。
无产阶级之夜 A4纸 综合材料 2013
〇 :你在自述里表示,“不是模仿,也不是挪用”,想必是因为不少人看到你的画作后首先提这两个概念,能否说说你对这两个词的理解?
Z :今天的大部分绘画依然是模仿,就是将上帝创造的万事万物选择性地比对着再在画布上描绘一遍,区别在于每个艺术家在描绘的时候附加了多少自己主观性的东西。
挪用则完全是一个西方概念,在我的意识里,它比较临时,不正经,总有点解构、反讽或者调侃的味道在里边。
〇 :以你所秉持的“引用”跟前者(包括拼贴这个词)有何本质区别?
Z :这个放在具体的语境当中就会一目了然,比如波谱艺术家对图像的利用大都是挪用或者是拼贴,但一个壁画艺术家对图像的利用很显然就是引用,因为前者不太需要绵长的叙述和情节,而后者是必须。正是因为有了叙述和情节而形成一个空间,我们才需要将引用放进去来,完善和装修这个空荡荡的房子。
革命之后 180x140cm 丙烯/纸/亚麻布 2016年
〇 :“用典”跟“引用”又有什么不同?
Z :“用典”需要才华,“引用”需要学术能力。辛弃疾才华横溢,他的词里就冒出大量典故。博士毕业论文有大量的“引用”和“注释”,就是为了考验业务能力。“引用”包括“用典”,“用典”有增加魅力的嫌疑,而“引用”则是形成证据链。
〇 :“用典”听起来更有“古典味儿”,从某种程度上,我们今天的所有语言,无论是书面还是口头上的,都不可避免在“引用”,或“用典”。
Z :引用无处不在,也无法避免。可是话又说回来,为什么要避免呢?
与其避免不如发扬,我们传统文化极其讲究引经据典,崇尚运用典故。而我们的学术文章、毕业论文,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写作者要有参考书,要有引用和注释,如果缺乏这些,写作者是毕不了业的,因为不学术不专业。你不能用自己的话来论证你自己的观点,你必须要引用柏拉图、黑格尔、康德也是这么思考你所思考的问题的,你才能找到牢靠的依据来说明你的问题。
〇 :你的引用,为何从现代主义开始?它对你有什么独特的吸引力?(契机是从马蒂斯、塞尚等人开始的?)
Z :现代主义重启了我们的视野和事业,直到现在它还在持续影响着我们。而塞尚、马蒂斯、马列维奇等都是现代主义的英雄,创造了现代主义的经典,是我们迄今依然无法绕开的。
小运动 A4纸 综合材料 2014
〇 :“黑红”系列,看起来是比较例外的,其他的多半是简,或哪怕是繁复,画面也是有秩序的,但黑红系列看起来更随意一些,有一种“填空”的生成感。另外它也更接近于草稿/手稿,有点糙,不走精致路线。欢迎整体上说说。
Z :“红黑”系列是我创作的第一个系列。
〇 :当时是一种特别松弛的状态,并且使着一点小性子。就是自顾自的,根本不在乎别人怎么看怎么说。也不讲究绘画材料,就是用最现成的,手头仅有的工具——红黑签字笔、A4打印纸——来画。画的过程也就是一次成型,根本不存在画错了的问题。也不追求太美观的效果,只求意思表达到位。画出来的效果很像年画或者是版画,完全有别于其他画家的风格。所以,从一开始,我走的就是不太相同的一条路吧。
猫、天使与女人花 200x140cm 布面丙烯 2019
〇 :“对称”系列,意象的组合,虽然有古典元素,但有一些则令人想到波普的符号,对称作为一种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的形式,的确会让令人首先注意其对称性,但我觉得你不只是想要揭示这种存在形式和视觉理解模式这么简单。
Z :中国人很讲究“对称”这种美学范式,我们有对偶、对联、对子、门神等,总是成双成对地在同一个地方出现。西方艺术中,对称结构一度在宗教,特别是祭坛画中占据主流。你想想,上帝必须居中,而左右必须对称才能保持世界的和谐和平衡。
但这种美学范式在后来的主流绘画中被排斥,可能是精英们觉得太规范或者是匠气,所以对称只能在教堂、洞窟中延续着。对我来说,我就是想看看能否把这种规范的结构做出一种不太匠气的图式,同时在里面设置很多相对的岐感的东西。
祥瑞图 200x250cm 布面丙烯 2020
〇 :能说说马上芭蕾舞女的那张作品吗?
Z :《马上芭蕾》其实是门神的延伸。曾经有一段时间特别流行的“腿枪”姿势。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神人的诞生总是伴随着祥云瑞兽,而流行的仙侠剧和日本动漫中,神人过招,总是从后面冲出一个动物扑向对方。所以凤凰、仙鹤既是祥瑞符号,又作为暴力美学符号出现在女神的背后。我将这些传统的、流行的、卡通等完全不搭的东西并置在一起,就是想制造出一种和谐的异样感。
基里柯广场 200x200cm 布面丙烯 2021
〇 :“广场”系列,也是意象丰富,但总的来说,是控制在了艺术史图像和自然风物之间的合理/安全范围。简介一下,看有哪些值得观众留意的“画眼”?
Z :“广场”系列我更愿称它为盲盒美学。
盲盒的设计在于它精准地抓住了人们对自己喜欢之物意欲全部占有的心态,盲盒就是集齐所有。现实中,我们也会在很多城市的公园或者广场上看到金字塔、埃菲尔铁塔、伦敦桥、白宫等这些世界有名的建筑被一股脑堆在一起。
我们可以很轻蔑地说,这是一种庸俗的审美,一种山寨美学。但反过来,一个收藏家努力要把纳比派各个艺术家的作品集齐,我们是不是又情不自禁地表现出佩服的眼神?不论是集齐建筑还是作品,那种对自己认为的美好事物的占有心态是一样的。
韦斯特广场 220x180cm 布面丙烯 2021
这就是我在《韦斯特广场》中将中国西北的景点,在《基里科广场》中将基里科绘画中的建筑集齐在一起的开盲盒心态。
孤独女神 50x40cm 布面丙烯 2024
〇 :“女神”系列,你对艺术史中的女性大概是什么感觉?
Z :我关注“女神”,关注艺术史上的女性,重点在于关注这些作品产生前后和背后的权力关系。
为什么艺术家要画女性裸体,女性到底在绘画中承担了什么?是什么样的客户在定制此类作品,是谁在收藏和运作这样的作品?以及当观众围观这些作品的时候到底在看什么?但要说明清楚这些问题,肯定不是一幅绘画所能承载了的,甚至一系列大部头的著作也可能说不清楚。但是,只要有这样的引子,有这样的反思念头,就像在平静的水面上投下一块石头,让它有点涟漪。
马列维奇研究:征服太阳 5x184x84cm 布面丙烯 2020
请横屏观看
〇 :“马列维奇”系列,也跳开来说,你对社会主义美学和未来主义怎么看?中国的社会主义美学,跟你所熟知的艺术史上的,差别是什么?
Z :是时候反思一下社会主义美学了。
社会主义美学一般指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1932年被苏联最早提出,1934年苏联第一次作家代表大会上被确立为社会主义文艺创作的基本方法,以此来对抗欧洲的那些抽象绘画。其本质上是借用一种古典写实的手法来美化苏联领导人和新社会,目的是为社会政权和事业所服务。1942年,我们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提出了同样的主张,现实主义由此成为中国主流的创作立场和方法。
有趣的是,官方的现实主义强调发挥正能量,一切都是伟大光明的。当代艺术也强调现实主义,但站在揭露和反思我们生活在其中的这个社会的立场。当下,如果艺术家不去关心和涉及社会性议题,比如移民、环保、跨性别、底层、原生态、边缘地区等,很容易被斥责为不学术、不当代。
其实,从库尔贝、马奈等开始,他们就反对艺术为宗教、为政治服务,这才有了现代主义。我们伟大的宋元山水,追求也是意境而不是生活写照。所以当我们有了一个自由的艺术观时,就不要再给它强加什么必须的任务了。关注什么那只是艺术家个人喜好和秉性的问题,而不是艺术应该的事。
果熟来禽 80x100cm 布面丙烯 2022
〇 :“苹果”系列,处理这么一个已经被许多大师、无数的艺考生处理的命题,有什么感受?你想要探究什么,或从中得出什么结论来?
Z :艺术考生画苹果,是将它当一个物体,当一个几何体,当几个光面阴影来处理,它完全是物理性的、光学性的。但是为什么选择了苹果而不是鸡蛋作为母题,美国艺术史家夏皮罗正是基于这一点来研究塞尚。他发现,从希腊神话开始,到中世纪的田园诗歌,苹果形象一直出现,而且是作为爱情或情欲的信物。
古罗马伟大诗人维吉尔写到:“你在嘉拉苏斯的松荫下歌唱/用古旧的笛子歌唱提尔西斯与达芙妮/十个苹果怎么能诱惑一个姑娘/……幸福之人,用廉价的苹果就买到爱情!”沿着这条线索,夏皮罗分析出,在塞尚的绘画中,苹果代表着爱情、乳房、甚至是女性身体、性器官等。
正是有感于夏皮罗的研究,我将苹果视为不同的表征,它在不同的语境中代表的不同文化属性,比如,中国人习惯将苹果作为祭祀的供品。中西方共同认为苹果代表着平安,西方人平安夜在圣诞树上挂上苹果;而中国人则更讲究同音寓意,苹果就成了平安果。
惊奇的房间1 160x120cm 布面丙烯 2023
〇 :“惊奇的房间”系列,好奇三个点:一是你自己有没有到国外,去过那些大师的故居和工作室,还是说,纯粹是视觉图像(无论从电子图像还是早先的书籍和画册)?
Z :没去过,大多是来自于网上搜集的素材,很少一部分来自画册。
〇 :二是你从2008年至今,自己的工作室,以及你的艺术家朋友的工作室,个中有没有什么可以讲的故事?黑桥乃至其他许多“艺术村”的许多艺术家在居住上都历经波折,这种颠沛的命运倒是挺符合大众对“艺术家”的想象的。
Z :黑桥和草场地的故事太多了,刚来北京的2007年,我就在黑桥玩了,2018年也是最后时刻才搬离黑桥。差不多这10年,是我认为的中国艺术的“黄金10年”,而黑桥的落幕预演了当代艺术在中国的境遇和处境。
草场地 A4纸 综合材料 2013
〇 :三是形式层面,你是如何在绘画语言/风格上推进这个系列的?
Z :从可读性转向可看性。如果不是一个纯粹的观念绘画,那么绘画作品本身引人驻足的因素是什么,无外乎就是它的笔触、构图、色彩、细腻程度、巧妙构思以及和谐的美感。从以前单色版画式的红黑系列到今天,这个变化还是很明显的。
宅 100x80cm 布面油画 2024
〇 :“惊奇的道具”系列,可以算是对“惊奇的房间”的推进?跟后者相比,它有什么变化?
Z :首先是材料上的变化,以前我都是用丙烯颜料。丙烯颜料的特点就是干得太快,不易衔接,也难以深入刻画。从“惊奇的道具”开始,我使用油画材料,好处就是想画得多深入它就能表现得多深入,很多微妙的、复杂的东西,它都能表现出来。其次,“惊奇的房间”中,我的关注点在于是什么让我们对一个艺术家的房间充满好奇;而“惊奇的道具”则是关于什么物品让艺术家充满好奇而费劲心思去思索和描绘。
圣维克绿 100x80cm 布面丙烯 2023
〇 :你在一些西方艺术家的工作室里,放进了中国/东方古典的意象,反之亦然,这样做是为什么?
Z :增加岐感,一种针尖对锋芒,或者是一种风马牛不相及的异样感和画面的张力。法国大诗人洛特雷阿蒙很有名的一句诗:雨伞和缝纫机在手术台上相遇,这被超现实艺术团体奉为圭皋。后来波谱艺术家无所顾忌地将各种异质的图像并置在一起,比如劳森伯格将汽车印在埃及石雕照片上。现代以来,艺术家努力破除人为设置的各种边界和概念,不断打破藩篱,多元和共享难道不正是我们坚持当代艺术的理由吗?
〇 :你对“物”是否有情结?比如现实中,你是一个“玩物”之人吗?还是说,脑子里的“物”就能带来足够多的想象空间和满足感?(脑中之物,又有点牵引出柏拉图《理想国》里的“理念”的意思)
Z :艺术家大都有恋物癖,我也不例外。艺术家大多数也是“唯物主义者”,很难达到用“理念”来满足现实的境界。所以你会注意到,很多成功的艺术家都有各种收藏品,很多艺术家的工作室被各种各样的物所占据而无处下脚。我觉得有一天,人的空间终将让渡于物,世界终将被物所占据。
充腹 120x80cm 布面油画 2024
鼓捣 100x80cm 布面油画 2024
〇 :里面有一些元素,是在不同画作中出现的,这让我感觉有点像一个孩子在“摆弄”玩具,或一个家居达人在“拾掇”屋子,里面自有一种乐趣,这里引出一个问题:你在做这些排列组合的时候,首先是出于本能/对趣味的追求,还是首先要表达某个意思?
Z :大多时候,我是主题先行,就是有话要说。我不是那种完全凭感觉的表现性艺术家,也不是那种炫技术的学院派。当代艺术,应该是态度大于艺术。我是这么理解的。但也有极少数完全是出于趣味,特别是恶趣味。生活中有太多假正经了,需要恶作剧来戏耍一下。
〇 :进一步说,如果把绘画比拟成文章,如果一篇文章里的确做到了全部都是引用自别人的句子,那么“作者”自己在哪里?单纯的引用能实现语义的准确、完整吗?还是说它更多是一种针对“结构”进行的游戏并且作者乐此不疲?
Z :哲学家本雅明曾经有个雄心勃勃的计划,他要写一本小说,叫做《小说的准备》,他非常明确自己的写作方法是绝不创造任何一句话,而所有的话语全部来自于别人的著作。遗憾的是他英年早逝,这本无疑会成为伟大著作的作品也就不了了之。当然,这并不是西方人才有的思维,其实我们的古人很早就开始这么实践了。
在北宋的时候,出现了一种集句诗,又称集锦诗,就是从现成的诗篇中,分别选取现成的诗句,再巧妙集合而成的新诗。集句诗,要求有完整的内容和崭新的主旨,要求符合诗词格律,要求上下一气,浑然天成。“集句”一名,出自宋代陈师道的《后山诗话》,但它的创作,由来已久,但直到北宋才发展、成熟起来。仁宗朝的石延年、胡归仁,神宗朝的王安石,徽宗朝的葛次仲和林震,是集句诗的发展过程中几个非常关键的诗人。南宋诗论家严羽在《沧浪诗话》说:“王荆公集句最长,《胡笳十八拍》浑然天成,绝无痕迹,如蔡文姬肺肝间流出。”南宋学者叶大庆在《考古质疑》说,那些浑然天成的集句诗,不牵强,也不附会,往往青出于蓝,比原创还要好。明代汤显祖的《牡丹亭》,总共有五十五出戏,而里面的集句诗则有五十四首之多。
法华图 240x140cm 布面丙烯 2020
〇 :你觉得自己的创作是“现代”还是“当代”的?还是说你对这个分野毫不在乎?
Z :“现代”和“当代”似乎泾渭分明,好像有个明确的区分。但细究起来,它们本身就充满争论,我觉得非要给自己归类是徒劳的,但是我们应该明确不去做的事情。就像康德对美下定义一样,什么是美,他没说,但是他用四个什么不是美来推演了他认为的美。所以,我觉得明确的知道自己不应该去做什么更加重要。
〇 :抛开艺术,这几年的生活状态怎么样?
Z :《楚辞》里描述孔子“惶惶如丧家之犬,不可终日”,大致亦如此。
〇 :典型一天如何度过?
Z :我有些时候早上6点起来画画,有时也会画画到半夜。在我的时间表里,没有什么是固定或者是按部就班的。感觉很重要,很多时候它诱惑你,牵引着你,让你必须马上行动。以往的事实是,当你刚点着烟想来两口的时候,画面突然向你在招手,当你迫不及待地冲过去改上几笔后,手指间的那支烟早已化作一截烟灰落下。
当然,同时也刷刷各种新闻,看看书。中途不停地抽烟、喝茶还有每每的出神,这是典型的日常。事实上,那种画两三笔然后发呆半天是常态。据说巴尔蒂斯很多时候每天就画两三笔,然后在椅子上盯着画面躺上半天时光,那种出神,幻游太虚的状态,应是难得的美好吧。
〇 :生活中的哪些时刻,让你觉得满足/欢喜?
Z :这个问题突然让我想起《明朝那些事》最后一章,崇祯皇帝煤山自尽,帝国灰飞烟灭。而第二天,徐霞客用一根铁棒在峭壁上凿出冰坑,一步一步爬上黄山绝顶,听了一整天落雪。这是他好朋友,大画家陈继儒说过的:春听鸟鸣,夏听蝉音,秋听虫声,冬听雪落。当年明月说:“我之所以写徐霞客,是想告诉你,所谓百年功名、千秋霸业、万古流芳,与一件事情相比,其实都算不了什么。这件事情就是用你喜欢的方式度过一生!人生海海,不过尔尔,人生其实本没有什么确切的意义。”
〇 :除了画画,还喜欢做什么?
Z :这两年更喜欢看小说和历史。读小说不是为了打发时间,但它更消磨时间。前段时间读英国作家朱利安·巴恩斯的系列小说,每次都很痛苦,很伤脑筋。读他的小说的时候,你分不清楚他到底写的是小说,还是哲学,或者说是论文,抑或是其它什么。这也说明了一个问题,小说这种存在了这么久的东西今天的小说家还能怎么写。画画不也就面临着同样的问题吗。
卧游 100x150cm 布面油画 2025
〇 :喜欢旅游吗?
Z :出游在我生命里可能是仅次于艺术,尽管我没去过很多地方,但李白那种“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就是我所向往的人生。除了名山大川、景色宜人的地方,我更喜欢古战场,尽管那里可能什么都没有,甚至连几个土堆、几堵残垣都没有,但我还是乐此不疲。古人凭今吊古,我就是为了看一眼。就像凯撒所言:我来,我看。
〇 :对哪个地方记忆犹新?
Z :记忆犹新的是摩洛哥吧,一个既现代又传统,充满异国情调,三毛和《卡萨布兰卡》又把它美化为浪漫迷人的温柔乡。
〇 :你觉得理想的生活是怎么样的?
Z :我觉得理想的生活是应该是18岁的样子,只要看看他们年轻的样子和洋溢的青春,你不觉得生命就应如此吗。到了40岁,除了油腻和一地鸡毛,哪还有什么理想生活。这是我的感受,别人除外。
〇 :做职业艺术家困难吗?无论经济上还是独自创作的生活状态,或其他方面而言。
Z :生活和命运早就布下了天罗地网、十面埋伏。老天爷又不赏饭吃,而我一无所有、无所依靠、手里没牌。
〇 :如果变得很有钱,你想做什么?
Z :一学富春黄公望,常云游在外。二学山阴道上的王子猷,兴尽而返,这是有点钱。如果非常非常有钱,是宇宙首富,那就去买个太平洋上的岛,或者把马斯克的工厂买下来。岛上可以建个独立的自由的艺术王国,建成一个乌托邦。在马斯克的工厂可以建一个宇宙艺术中心,不是很多艺术想把作品弄到太空里去吗,其实可以连同艺术家一起发射到太空里去。
一觉醒来飞入太空 37x52cm 纸上综合材料 2024
〇 :最近觉得快乐/悲伤/荒诞的一件事。
Z :美国总统说上任24小时结束俄乌战争,对此有记者质问,他们的官员凯洛格为此辩解:“总统是说过能在24小时内结束战争,可他没说是哪一年、哪一天啊……”
〇 :最近最有成就的事。
Z :努力做展览,过去两年连做了4个个展:2023年的《马列维奇之夜》和《九个金苹果》;2024年的《惊奇的房间》和《谁是宁芙》。其中《马列维奇之夜》是最好玩的,那是北京东坝一个很特别的地方——莫须有工厂。那种老旧破败的工业风,以及它内部的构件和我那组马列维奇作品太相契了。其实,除了大家习以为常的白盒子,一件作品要找到完全适合展示自己的空间,是需要运气的。
《马列维奇之夜》,在莫须有的展览现场,2023
〇 :最近看过的电影/书。
Z :《哪吒》,记住了申公豹的一句话:人心中的成见是一座大山。我现在正在面对无数这样的大山。最近读的书有:徐迅的《陈寅恪与柳如是》,奥地利作家罗伯特·穆齐尔《三个女人》,施展的《枢纽:3000年的中国》。
〇 :最近做过的一个梦。
Z :好像现在的梦也懂得垄断经营,也是一次性消费,它只准你晚上做一次,到第二天就让你忘的一干二净,记忆或者是潜意识就像被格式化了一样,完全不给你有二次消费的机会。
〇
更多作品
👇
惊奇的道具
阿尼神 120x80cm 布面油画 2024
八仙 60x90cm 布面油画 2024
宝贝 100x80cm 布面油画 2024
打马归来 100x80cm 布面油画 2024
光明 100x80cm 布面油画 2024
壁炉 100x80cm 布面油画 2024
新墨西哥 60x70cm 布面油画 2024
新墨西哥 60x70cm 布面油画 2024
红花花 200x180cm 布面油画 2025
兰花花 170x170cm 布面油画 2025
惊奇的房间
惊奇的房间3 150x120cm 布面丙烯 2023
惊奇的房间18 170x170cm 布面丙烯 2023
惊奇的房间19 170x170cm 布面丙烯 2023
马列维奇研究
马列维奇研究:现代英雄之一 200x230cm 布面丙烯 2020
马列维奇研究:现代英雄之三 200x120cm 布面丙烯 2020
马列维奇研究:现代英雄之四 186x158cm 布面丙烯 2021
马列维奇研究:理想主义 197x180cm 布面丙烯 2021
马列维奇研究:造物 200x190cm 布面丙烯 2021
马列维奇研究:抽象的终结 200x150cm 布面丙烯 2021
女神系列
权利的形式 180x140cm 丙烯/纸/亚麻布 2015
审美 150x180cm综合材料 2015
女神的诞生 150x100cm 布面丙烯 2018
欢乐女神 80x60cm 布面丙烯 2024
永远的女神 150x100cm 综合材料2024
苹果系列
十个金苹果 115x145cm 布面丙烯 2017
革命者之一 150x100cm 布面丙烯 2018
革命者之二 140x100cm 布面丙烯 2018
静物 130x130cm 布面丙烯 2018
天真烂漫 120x80cm 布面丙烯 2020
晌午 168x198cm 布面丙烯 2022
早餐 168x168cm 布面丙烯 2022
圣维克蓝 140x100cm 布面丙烯 2023
红黑系列
被剥光了的形式主义者 A4纸 综合材料 2013
小组共同体 A4纸 综合材料 2013
纸上作品
巴斯奎特武器库 37x52cm 纸上综合材料 2024
不许掉头 37x52cm 纸上综合材料 2024
大白兔 37x52cm 纸上综合材料 2024
多想活着 37x52cm 纸上综合材料 2024
画像石 37x52cm 纸上综合材料 2024
减肥女神广场舞 37x52cm 纸上综合材料 2024
解放者博伊斯 37x52cm 纸上综合材料 2024
墨西哥女神 37x52cm 纸上综合材料 2024
今天仃水 37x52cm 纸上综合材料 2024
马蒂斯的罐子 37x52cm 纸上综合材料 2024
女神经变 37x52cm 纸上综合材料 2024
天使报喜 37x52cm 纸上综合材料 2024
我仍然可以看你 37x52cm 纸上综合材料 2024
物派英雄谱 37x52cm 纸上综合材料 2024
一幅画 37x52cm 纸上综合材料 2024
〇
发布于:北京市尚红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